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群性發展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豐碩    時間: 2012-11-23 00:47
標題: 【群性發展】

群性發展

 

SocialDevelopment

 
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
 

群性發展是指融合個體與群體和諧發展的動態歷程。

 

對於群性發展的相關研究可在發展生物心理學(DevelopmentalPsychobiology)、社會學習論(SocialLearningTheory)、認知發展理論(CognitiveDevelopmentTheory)、社會心理學(SocialPsychology)及生態學與演化論(EthologyandEvolution)等學科中發現其蹤跡,所以群性發展可說是一個科際整合的重要課題。

 

群性發展強調的是由個人融入群體的歷程,但是這個歷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,亦即個人不僅被動地改變自我去適應社會,有時亦發揮主動的功能對社會產生影響。

 

因此,群性的發展並非排除個性,而是使個性與群性更為調和。

 

群性發展就其主題而言,通常包括依附、社會認知、道德、攻擊、利他行為、同儕關係、性別類型與領導等;

 

就其範圍而言,包括從小到老的發展歷程,也包括家庭、學校與社會各個層面。

 

群性發展一般而言有其模式可循,通常會依循年齡的增長與成熟度。

 

有關群性發展的理論,培里和巴茜(D.G.PerryandK.Bussey)於一九八四年出版的〔群性發展〕(SocialDevelopment)一書中提出了五種主要的理論:一是佛洛依德(SigmundFreud)的心理分析論(FreudianPsychoanalysisTheory),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不斷地在解決本我、自我與超我間衝突的歷程;

 

二是特質理論(TraitTheory),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預存的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歷程;

 

三是社會學習理論,將群性發展視為受到外在環境不斷影響與改變的歷程;

 

四是認知發展理論,將群性發展視為個體內在結構與環境互動且隨年齡增長,引發結構調適與改變的歷程;

 

五是人性學(Ethology),將群性發展視為物種為求生存目的的發展過程。

 

總之,群性發展是自有人類以來的事實,但對於這一主題的研究卻仍待科際整合理論的開拓。

 

 
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